來源: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元代景教銅牌展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一日起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將由二零一五年六月十日起再度展出館藏逾百件的景教銅十字。展覽包括二零一五年六月十日至十二日,為期三天的景教國際學術會議以及於六月十三日就唐元代中國基督教派舉辦公開講座。
香港大學這批景教銅十字最初由聶克遜先生(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間就任北京英國郵政理事)所收集,後由利希慎基金會收藏,並於一九六一年贈予香港大學。
元代(一二七二至一三六八年)景教銅十字鑄於中國西北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約三至八厘米高,為平牌高浮雕飾件。其背帶鈕,方便繫於衣服或腰帶上,有可能作私人印鑒使用。精美的基督教與佛教圖案及其下零星殘留的紅墨,證明這些獨特的私人紋飾曾被押印於別處。雖然所有的銅十字皆經澆鑄而成,即一種重覆相同尺寸、設計所做的產品,但這些景教十字銅牌卻是匠心獨具,紋飾均各具特色。
銅十字可從風格上分為四類,其中多件同時混用基督教與佛教圖案。絕大部分因呈平頭或圓頭的十字架形,而被貫稱“十字”;至於其他“十字”則採用動物圖形,以鳥形為最,還有兔形、魚形;另有部分則為幾何圖形,諸如太陽形和各種中式印章的形狀。
在福建泉州,曾發現同樣宣揚西方基督信仰且類似景教的摩尼教經典中,有早期十字架形狀,這種形狀同樣見於鄂爾多斯地區;卻在十四世紀之後逐漸隱匿。這些青銅牌飾主要是一種中心或方或圓,且四臂等長的馬爾他十字。其他重要的還有一種以直條或彎條連接兩臂的敘利亞十字。萬字符從公元一世紀起作為佛教符號,景教銅牌細部亦常見此符號,包括左旋與右旋“卍”字。許多十字銅牌的中心常見有萬字符,此乃混合基督教與佛教的風格,亦為景教的特點之一。十字四臂始於同一中心,如陽光放射,以迎合“景教”中文譯名的文義,即“光明的宗教”。
其他類似鳥形的“十字”,有單隻,有成雙,諸如雙頭鳥及相互纏繞的雙鳥,兩者皆採用十字架的嚴格對稱及波斯藝術中經典的幾何呼應。此種風格特點很可能經由絲綢之路的商旅傳入中國,後為鄂爾多斯的景教徒所熟知。
是次再展則得益於香港大學博物館學會的慷慨贊助。



《景教十字銅牌》
澆鑄加工
中國
元代(1272-1368)
高: 3至8 厘米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
原為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間任北京英國郵政理事長聶克遜所藏,一九六一年由利希慎基金會捐贈